城市非鋼筋水泥的冰冷堆砌,而是人民生活的溫暖家園。干部心中所念、手中所為,須臾不可偏離“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核心坐標。唯有將“人民至上”鐫刻于靈魂深處,干部手中的規劃圖、施工圖,才能真正轉化為惠及千家萬戶的幸福圖景
(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建立健全科學的城市發展評價體系,不能面子可以,里子不行,不能讓一些人擊鼓傳花,把問題留給后人。當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工作面臨著諸多新挑戰、新任務。領導干部作為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規劃者、引領者,要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克服浮躁情緒,拋棄私心雜念,把時代需求和群眾利益結合起來,科學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
城市建設發展的正確政績觀,在于以“當下之功”助“千秋之利”。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領導制定《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開創中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縱跨15年發展戰略的先河,指引廈門發展成為讓市民引以為豪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相比之下,現實中個別領導干部政績觀偏差,不同程度存在重顯性輕隱性、重短期輕長遠、重形象輕實效等問題。有的奉行“大干快上”,盲目求新求變,不主動、不經常深入菜市場、社區調研群眾需求,結果建了一堆沒人用、不好用的形象工程;有的遇到困難“繞道走”,緊盯繁華地段、忽視老舊小巷,對舊改拆遷、老樓加裝電梯等老大難、得罪人的問題,躲著、拖著不推進;有的“算小賬”,不惜引進一些高污染企業,導致城里的河水變黑、空氣變糟、環境變差,老百姓怨聲載道,透支了城市長遠發展,等等。諸類問題,既影響著群眾生活,更會貽誤經濟社會健康長遠發展。
發展思路直接影響著城市出路,只有樹立正確政績觀,才能當好人民城市的規劃師。要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刻把握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定位,堅持打基礎利長遠,不搞急功近利、竭澤而漁、勞民傷財。
(二)
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這不僅是城市建設的根本遵循,更是衡量干部政績的終極標尺。要引導廣大干部在城市建設發展的宏偉畫卷上,以正確政績觀繪就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壯麗篇章。
站穩人民立場,政績坐標方能不偏航。城市非鋼筋水泥的冰冷堆砌,而是人民生活的溫暖家園。干部心中所念、手中所為,須臾不可偏離“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核心坐標。要堅決摒棄“重物輕人”“重顯績輕潛績”的偏頗觀念,將“群眾滿不滿意、答不答應、高不高興”作為評價政績的第一標準。組織考察評價干部在城市工作中的實績,必須深度透視其工作是否聚焦于解決“停車難”“如廁難”等民生痛點,是否致力于打造“全齡友好”的公共空間,是否在提升社區治理溫度上傾注心力。唯有將“人民至上”鐫刻于靈魂深處,干部手中的規劃圖、施工圖,才能真正轉化為惠及千家萬戶的幸福圖景。
恪守科學規律,政績根基方能深且固。城市發展自有其內在肌理與生長邏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尊重規律、敬畏歷史、傳承文脈,正是對樹立科學政績觀的精準指引。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急功近利、貪大求洋的“政績沖動”,警惕“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更要杜絕脫離實際、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組織部門需引導干部把握城市發展規律,涵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在干部評價體系中,應更看重其是否珍視城市“家底”,在有機更新中延續歷史文脈;是否注重內涵提升,以“繡花”功夫織補城市功能;是否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前瞻眼光謀劃城市韌性。此般基于規律、著眼長遠的政績,方如深根巨樹,能經風雨、利千秋。
錘煉過硬本領,政績成色方能足而亮。建設人民滿意的現代化城市,是對干部能力本領的時代大考。復雜多元的城市治理課題,要求干部不僅懷揣赤子之心,更需具備善治之能。組織培養鍛造干部,必須緊扣城市工作新形勢新要求,著力彌補知識弱項、能力短板、經驗盲區。要有計劃地將干部放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前沿陣地、矛盾集中的老舊小區改造現場、智慧城市建設的探索實踐中去“墩苗壯骨”。引導干部在深入調研中讀懂城市這本“大書”,在躬身實踐中掌握城市治理的“金鑰匙”,在破解“城市病”中提升統籌協調、改革攻堅、精細治理的真本領。唯有練就堪當重任的“鐵肩膀”,干部方能將為民造福的政績愿景,扎實轉化為可感可及的城市發展實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