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儲備頭雁,重在拓源提質。構建協調聯動的工作格局、多元開放的選拔渠道和嚴格規范的審核機制,有利于從源頭上夯實鄉村振興頭雁隊伍的根基。
科學選才機制是選準“苗子”的制度保障。將后備力量選拔納入“書記項目”、“部長工程”來抓,有利于形成上下貫通、層層落實的責任鏈條。貴陽通過市委書記帶頭調研調度,區(市、縣)黨委書記落實第一責任人責任,鄉級干部下沉一線摸底這種三級聯抓的工作模式,打破了“閉門選才”的局限,確保選育工作始終與鄉村發展需求同頻共振,有效強化了選才工作的制度機制保障,為好“苗子”脫穎而出夯實基礎。
實際工作中,需要跳出“守著本村找人才”的思維定式,將目光投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大學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通過“個人自薦、群眾舉薦、組織推薦”的“三薦”方式廣開賢路。20來歲的“鮑青波們”從猶豫回村到主動任職,正是鄉級干部多次家訪動員的結果,體現了對返鄉大學生等“潛力股”的精準挖掘。樹牢“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路,既吸納熟悉村情的本土精英,又引入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外來活水”,才能實現選才與鄉村需求的精準匹配。
嚴格審核標準,是選準“苗子”的質量保證。建立鄉鎮級初審、部門聯審、縣級總審的“三審”制,有效從政治素質、能力本領、群眾口碑等多方面把關,確保選出的“苗子”既靠得住又干得好。近些年來,后備力量結構變化鮮明體現了年輕化、知識化、時代化的導向,反映出審核過程對能力適配的更深層次實踐解讀——既看學歷水平,更看服務鄉村的實際潛力,杜絕“湊數式儲備”,讓真正愿意扎根鄉村、能為群眾辦事的人才進入儲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