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干部成長曲線及時優化路徑,防止“拔苗助長”或“水土不服”;科學設計遞進式任務,讓干部在破解難題、突破瓶頸中“攀臺階、壯筋骨”
近年來,各地積極選派年輕干部到基層“墩苗”鍛煉,既為地方發展輸送緊缺人才,也助力年輕干部在一線經風雨、長才干。但值得注意的是,個別地方還存在簡單“一放了之”的情況,還需精耕細作,推動年輕干部在基層墩得實、長得壯。
年輕干部背景多元、特點各異,其能力短板和發展潛力也存在差異。若“一刀切”采取同樣的方式“墩苗”,既浪費干部特質,也難獲育人實效。要建立與干部特質相契合的差異化培養路徑,對其進行有計劃、有側重的崗位歷練,形成人盡其才、人事相宜的生動局面。比如,有的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但實踐經驗儲備不多,可安排參與項目攻堅、基層治理等實務工作;有的思路開闊點子多,但統籌整合資源能力欠缺,可安排參與跨領域協作項目,逐步培養系統思維能力等等。在培養上“因人施策”,堅持“缺什么補什么、擅長什么就用什么”,既能幫助干部在實踐中發揮優勢、解決問題,又能在應對具體挑戰中針對性補足能力短板,形成專業能力支撐崗位、實踐磨練提升能力的良性循環。
“墩苗”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應尊重年輕干部成長客觀規律,根據不同階段進行分層次遞進式培養。初期要引導干部走出去、沉下去,在聽民聲、訪民情中快速掌握基層情況。后期則需進一步搭臺子、壓擔子,在化解矛盾、攻堅項目中磨礪解決基層復雜問題的硬本領,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中推動基層工作行穩致遠。培養過程中,既要建立動態評估機制,依據干部成長曲線及時優化路徑,防止“拔苗助長”或“水土不服”;也要把握“跳一跳夠得著”的成長張力,科學設計遞進式任務,讓干部在破解難題、突破瓶頸中“攀臺階、壯筋骨”。
當然,年輕干部培養不是組織部門的“獨角戲”,還需接收單位、派出單位共同發力。接收單位要落實培養主體責任,把干部當成“自己人”,壓緊壓實擔子,杜絕“客情照顧”的特殊待遇。派出單位作為干部的“娘家人”,要牽好“風箏線”,加大日常關心關愛力度,及時了解需求、回應訴求,確保干部“墩得下去”、表現“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