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肥東縣堅持從基層抓起、從基礎嚴起,大力實施“紅色領航”工程,在“紅色細胞”“紅色陣地”“紅色隊伍”上持續用力,非公黨建工作基礎不斷夯實。
一、培育“紅色細胞”,在拓源上下功夫
堅持多措并舉,為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注入紅色細胞。一是全面排查“找”。以鄉鎮(園區)為單位劃分網格,通過實地走訪等方式,每季度開展“黨員信息排查”,排查出企業“口袋”黨員87名。在企業招工登記中設置黨員情況欄,明確黨員職工每月工資比同崗位職工多200元,引導36名“口袋”黨員亮明身份。深入開展“找黨員、建組織”百日專項行動,在全縣所有村(社區)開展“黨員信息排查”,引導長期不過組織生活的農村流動黨員和城市青年黨員及時將組織關系轉入所在非公企業或社會組織黨組織,及時亮明身份并發揮作用。二是精準發展“育”。扎實推進非公黨組織發展黨員工作,堅持每年逐步提高黨員發展指導計劃,加強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建設。依托黨建工作指導站設立黨支部,切實解決無黨組織的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職工申請入黨問題。開展黨建指導員“1+x”結對幫帶活動,1名非公企業黨建指導員結對培育3-4名優秀職工、技術骨干。2019年,162名優秀職工被吸收到黨組織。三是規范管理“護”。嚴格落實“三會一課”、談心談話、組織生活會、發展黨員全程紀實、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創新開展午餐黨課活動,利用午餐時間學習知識,破解了企業工學矛盾。引導企業把黨性鍛煉與職業發展深度融合,在強化黨員組織觀念和黨性修養的同時,注重加強職業發展規劃、提升黨員專業能力,實現黨員和企業行政后備干部同培訓、同培養,把黨員隊伍鍛造成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黨員在企業的歸屬感持續增強。
二、鞏固“紅色陣地”,在筑基上求實效
堅持全面發力,為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筑強紅色陣地。一是健全組織架構。把黨的領導有效覆蓋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各個角落作為工作重點,著力由“單個抓”向“整體抓”拓展,強化條塊結合、無縫銜接。針對企業分布多、地域跨度大等問題,采取劃小黨建管理單元的方式,合理劃分片區并建立黨建工作站,分片包干抓好所轄范圍內企業黨建工作,逐步形成“縣委非公工委—鄉鎮(園區)非公黨委—黨建工作站—企業黨支部”四級工作架構。二是強化工作保障。按照有場所、有設施、有標志、有黨旗、有書報、有制度的“六有”標準,加強非公企業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實現單獨組建黨組織黨員在本企業有活動場所,聯合組建黨組織黨員有固定活動場所。把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經費納入企業管理費用,落實稅前列支制度。落實非公領域黨費返還,并采取以獎代補、企業出資等方式,多渠道解決經費問題,為黨組織開展活動創造條件、提供保障。2019年返還非公領域繳納黨費34.5萬元。三是注重示范引領。下發《關于在全縣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中創建黨建工作“示范帶”的實施方案》,對創建目標、創建內容、工作要求等進行宏觀指導,提供創建的基本方向。明確縣委非公工委、各有關單位、黨務工作者和黨建指導員在創建工作中的職責。指導有創建意愿的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按照“統一標準、一企一策、各具特色”的原則,扎實開展“示范帶”創建工作。成功打造16個黨建工作示范點,創建“臨泉路”“合馬路”兩條黨建工作示范帶,為全縣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發展進一步拓寬視野、打開思路。
三、建強“紅色隊伍”,在提質上尋突破
堅持選育并舉,管用結合,為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提供人才支撐。一是選優配強“三支隊伍”。加強黨組織書記、黨務工作者、黨建工作指導員三支隊伍建設。通過內推、外聘等多種方式選拔黨組織書記,建成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專兼結合的黨組織書記隊伍,全縣60%的非公企業黨組織書記由企業決策層或經營管理層擔任。探索建立非公黨務工作者選拔、培養、使用機制,全縣非公黨建工作重點單位和所有單獨組建黨組織均配備專職非公黨務工作者。通過機關選拔、組織推薦等方式,選派111名專兼職黨建工作指導員,組建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指導組13個。二是注重培訓提升能力。積極構建集中培訓、實踐鍛煉、聯系幫扶等培訓機制。堅持每年對黨組織書記、黨務工作者和黨建指導員集中培訓1次,到先發地區舉辦1次黨建工作隊伍示范培訓班,對新任黨組織書記開展不少于3天的封閉式專題培訓。組建“紅領導師”團隊、開展“一對一、一對多”導師帶培活動,全面提高黨建工作隊伍綜合能力水平。開展“互幫互學”活動,通過現場觀摩、查看資料、座談交流等方式,幫助黨建工作隊伍提高能力,開闊眼界,豐富思路。編印《肥東縣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指南》,幫助黨建工作隊伍熟悉掌握非公黨建業務知識,提高履職能力。三是壓緊壓實工作責任。建立月度提示、季度督查、年度考核制度。月初,對非公黨建重點工作、“三會一課”建議內容等進行梳理,印發至所有非公黨組織。季度初,對落實上季度工作任務情況進行督查。年底,對履行非公黨建職責情況進行調研評估,開展非公企業重點鄉鎮和領域黨建述職評議。建立調研評估結果與黨建工作隊伍待遇掛鉤機制,狠抓“明責、履責、督責”,不斷壓實工作責任。
(組織科 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