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臨河鎮黨委緊緊抓住基層組織建設年的有利契機,開辦“移動黨校”,破解外出流動黨員黨性教育模式陳舊,效果不佳,先進意識淡化、組織觀念弱化、服務意識淡薄的難題,受到了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好評和歡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圍繞“一個中心”,創新教育載體。緊緊圍繞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強組織、增活力,創先爭優喜迎十八大”的這一中心,積極探索農村黨員教育新思路、新模式,確立“錘煉干部強組織,創新思路增活力”的教育主題。改革原有黨員教育模式,整合利用手機信息群發、遠程教育站點、鎮政府網站、農家書屋、農村調頻廣播、QQ群等資源平臺,主動送講座進村、送技術到組、送教育到人,把黨員的教育陣地不斷前移,創新開展以“學黨章黨史,強黨性;學政策理論,強素質;學實用技術,強技能”為主要內容的“三學三強”基層黨員教育培訓工作。鎮“移動黨校”辦公室利用移動網絡和互聯網技術,對全鎮廣大黨員干部的學習培訓情況進行移動式管理、督查、通報,收集甄選學員撰寫的工作心得、學習體會、紅色短信和創先爭優格言。據統計,自“移動黨校”開辦以來,共發送各類信息174條,收到黨員回復1041條,僅創先爭優活動格言就收到423條。在今年的創先爭優活動暨“七一”表彰大會上,對評選的10名優秀學員進行了表彰,從而營造濃厚的參與熱情和學習氛圍。
二、做好“兩個統籌”,兼顧不同需求。一是統籌運用新型和傳統兩種黨員教育模式,兼顧不同年齡和文化群體的教育方式需求。在保留傳統的鎮黨校集中面授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創新“分教學點選課,鎮黨校送課進村組”模式;嘗試采用座談討論和“田間地頭”實地授課形式,盡量不搞長篇大論,便于文化程度較低的黨員理解接受;試點開展“黨小組長大講壇”,以黨小組為單位,組織小組成員共同準備一篇黨課,在支部大會上宣講比拼,交給全體黨員打分,選優評劣;在鎮政府網站開設“移動黨校”專欄,吸引善于使用網絡的年輕學員;建立包含流動黨員在內的約500名黨校學員手機號碼庫,重大節日前后發送精編學習短信。同時,舉辦黨章黨史學習競賽活動,加強不同教學點學員之間的橫向交流。二是統籌推進干部黨員和群眾黨員的教育,兼顧不同職業群體的課程內容需求。在課程內容上,對鎮機關干部和村“兩委”干部的教育以提高引領科學發展能力和促進社會和諧能力,加強黨風黨紀教育為重點,對群眾黨員的教育以光榮傳統教育、政策理論宣傳、實用技術培訓和致富經驗推廣為重點。建立動態“移動黨校”教師信息和教學資源庫,涵蓋“學黨章黨史強黨性”、“黨的方針政策講解”、“黨建動態”、“時政熱點面對面”、“新農保新農合業務”、“縣情鎮情”、“草莓種植技術”、“水產養殖要點”、“大棚蔬菜種植”、“計算機技術與網絡的運用”、“油菜小麥田間管理技術”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諸多課程內容,以供廣大黨員和群眾根據需求自主選課學習。
三、緊扣“四個抓手”,服務科學發展。一是強化黨性修養教育。清明節前帶領黨員干部,前往革命烈士紀念碑、蔡永祥紀念館掃墓祭奠,開展“緬懷革命先烈,恪守崗位職責”的主題教育活動;組織鎮機關干部和村“兩委”負責人認真學習《組工干部要做守節、修德、勤學的表率》等文章,加深對黨性修養的領悟,保持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二是提升群眾工作能力。結合黨員和群眾“1+1結親”活動、駐村黨建指導員和結對幫扶工作,教育黨員在工作中講實效、守誠信,與群眾建立深厚感情,不斷提升自身服務群眾的工作能力;開設黨務、政務公開和“四議兩公開”規范化、制度化課程;教育干部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和質量,縮短辦件周期。鎮黨委配套實行《機關干部績效考核辦法》和《村級崗位責任制》,樹立干部考評、待遇、晉升憑實績的標桿。三是普及實用技能培訓。在各分教學點,邀請黨員中的農業技術人員和種養殖大戶,開辦農業生產技術培訓,認真做好中央1號文件精神和國家惠農政策和農補資金項目的解讀,抓好油菜小麥田間管理技術和測土配方肥技術培訓;利用廣播和遠程教育終端站點平臺,普及水產養殖、經濟作物種植等致富技能,適時組織“土專家”和“田秀才”深入田間地頭一線傳“真經”,成功打響羅店村大棚草莓和施口村水生蔬菜種植基地等諸多品牌。四是強化法律法規宣傳。邀請司法工作人員分赴各支部分教學點,以座談形式當場解答群眾法律疑問,調解法律糾紛,為農民黨員送去生動、具體、實用的法律課程,形成黨員帶頭學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圍;開展“流動法律服務點”活動,組織司法、土管、維穩、林業等部門共同開展街頭法律咨詢活動,為群眾送去以合同法、土地法、林權法等為主的法律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