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肥東縣民主壩防汛工作的張立水,是一名共產黨員,他常常劃著一只小漁盆去民主壩查看水情。從18歲那年第一次劃著小漁盆去民主壩查看水情至今,這一劃就是38年,38年來風雨無阻,小漁盆宛如一葉扁舟,成為滁河上的一道風景。張立水也成為民主壩38年來堅定的守護者。
38年來默默地守護
1972年10月,不滿18歲的張立水來到了滁南電灌管理處,從此與防汛抗旱結下了不解之緣,也與民主壩結下了不解之緣。滁南電灌管理處張興明告訴記者,滁南電灌管理處位于滁河上游,下轄劉橋壩和民主壩,灌溉包公、馬湖、古城、張集四個鄉鎮的7萬多畝農田,同時排水面積達到700多平方公里,意味著肥東全縣有三分之一的水要從此流入長江。防汛壓力非常大。
張立水的工作是負責民主壩防汛抗旱和管理,觀察水情、記錄降水量、蓄水泄洪是管理工作必須要做的功課,特別是汛期來臨時,每天都要上報水情。遇到突降暴雨,他還要冒著暴雨前去開閘泄洪。
越是刮風下雨越要頂風而上,艱苦的工作環境、菲薄的薪水讓很多人選擇了放棄,也有人勸他離開這個收入不高卻異常艱苦的崗位,張立水都拒絕了。他說,這是我的責任,再累再苦也要干。
一個漁盆演繹生命的精彩
民主壩位于劉橋壩上游一公里處,兩個壩之間沒有直達的道路,又沒有其他的水上交通工具,為了快速到達民主壩,在汛期來臨時,張立水每天都要劃著比木澡盆略大一點的小漁盆,前去民主壩查看水情。
“漁盆體積比較小阻力也小,劃起來很快,從劉橋壩到民主壩只要十幾分鐘就能到。”張立水告訴記者,如果從陸地上走需要繞路,刮風下雨的天氣要走上近一個小時,這幾十分鐘的時間對防汛工作是異常重要的。即使劃漁盆存在諸多風險,他還是毅然選擇了這種方式。
“遇到暴雨天氣,劉橋壩一旦泄洪,劃漁盆前去民主壩就非常危險。”張興明告訴記者,這不僅是因為逆流而上本身就非常危險,同時水草也會順著河水漂流而下,很容易將逆流而上的漁盆帶翻。
即使是張立水這樣諳熟水性的人也不時遭遇漁盆翻覆的情況,可只要漁盆能前行,張立水還是會劃著漁盆趕去,無論是在白天、黑夜,一旦下起雨來,滁河上都會出現一個奮力劃槳的人。
艱苦環境展現精神風采
“一下大暴雨我心里就著急睡不著,可能晚去民主壩一會來不及開閘農田就會被淹。”張立水負責管理的民主壩條件較為簡陋,現在還保留著手動開閘的傳統。
2009年7月,連續一周的降雨,已使民主壩水位達到了警戒水位。22日深夜11點,正在熟睡的張立水突然被屋外的電閃雷鳴驚醒。他顧不上考慮生命安危,毅然選擇劃著漁盆到民主壩去,小漁盆逆水而上,行進非常困難,他棄下漁盆,只身游向對岸。
民主壩有17孔閘門,全是手拉葫蘆開關,每個都有上百斤重, 17孔閘門要全部打開,大概需要七八個小時。當張立水開到第三個閘門時,雙手已經磨出了血泡。汗水、雨水、血水交織在一起,順著龍門架流了下來。
遇上抗旱時期,張立水每天早上4點鐘就要劃著漁盆出發到周邊的村莊登記村民用水的情況,早上4點出發下午3點才能返回,帶上一包方便面和礦泉水,中午餓了就在漁盆里歇歇,啃塊干方便面、喝口水。由于不間斷地劃水,一天下來晚上胳膊酸疼得都不能沾床。
面對艱苦的環境,張立水沒有任何退縮。他說,只要我還干得動,就會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