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jié),萬木蔥蘢。站在店埠鎮(zhèn)龍西村村口,眼前一片片樹木縱橫交錯,一條條機耕路寬敞平坦,恰如一幅美麗畫卷。
而就在去年,這里確是雜草叢生,一片荒蕪。
改變的契機來自于選派到村任職的舉措。縣委組織部干部吳峰作為選派到村的“第一書記”,兩年前,帶著上級組織的重托和選派單位的支持,來到了龍西村,建設生態(tài)龍西成為他的任職目標:挨家挨戶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深入田間地頭調研,督導工程進度……兩年來,他辛勤的汗水,讓這個后進村煥發(fā)出青春的光彩。
不僅僅在農村,在企業(yè)、在社區(qū)、在學校,黨員干部深入基層、貼近群眾,想其所想、憂其所憂,傾力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在眾興鄉(xiāng)花燈村,計生對象戶陸鳳云一提起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楊宏星,就激動得熱淚盈眶,“楊書記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看望我,并協(xié)調有關部門通過合作醫(yī)療和大病救助,幫我丈夫解決5萬元醫(yī)療費用,減免了我兩個女兒的上學費用,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啊。”
在肥東,縣級黨員領導干部,每人“結親”3名聯(lián)系對象戶;正科級黨員領導干部,每人“結親”2名聯(lián)系對象戶。他們都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竭力把文化、科技、衛(wèi)生等送到群眾家門口,提供信息、資金、技術等服務。在他們的帶動下,全縣萬名黨員干部正在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數(shù)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shù)。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開展“1+1”結親,單純地送錢送物無法解決農村的發(fā)展問題,變“輸血”為“造血”,引導群眾發(fā)揮主動性,才能使群眾生產生活得到長遠改善。
縣直機關選派了331名“80后”駐村黨建指導員,他們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踐。在于讓更多的年輕干部真實了解基層情況,切身體驗基層艱辛,“零距離”傾聽基層干部群眾的呼聲,在困難的重壓下培養(yǎng)堅韌,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懂得珍惜,在問題的困擾中學會思考,在農村的田野里、農家的房舍里、農民的餐桌上增進對農村、農民的感情,積累終生受益的成長財富。
在肥東,干部下去了,資金下去了,項目下去了,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笑容多起來了,日子越過越紅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