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農業之鄉,如何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科學鋪筑富民之路是擺在鄉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近年來,我鄉按照縣委、縣政府打造店白路生態農業示范走廊的要求,以“打響民族牌,做好菜文章”為主題,始終瞄準城鄉居民的“菜籃子”,引導農民大力種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反季節蔬菜,擴大和新建大棚蔬菜生產基地,積極做大做強做優蔬菜產業,走“反季節蔬菜致富”的路子,滿足城鄉居民的“餐桌經濟”。
目前,全鄉共有蔬菜生產面積逾1萬畝,設施栽培基地30處,面積7000多畝,露地蔬菜面積3000多畝,其中杭椒面積5000余畝(全國第三大杭椒生產基地), 3000畝基地獲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地認定和無公害產品認證,主導品種有杭椒、西紅柿、黃瓜、芹菜等,畝均年收入6000-10000元。我鄉對所有蔬菜產品質量嚴格把關,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使用有機肥料,在我鄉設施栽培基地范圍內建立11口沼液池,每口儲存300—2000立方沼液。在使用農業投入品時,必須按照規范,確保使用有記錄,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同時,所有生產出的產品須經鄉檢測室和縣農業植保站雙重檢測合格后方可準許入市。產品遠銷北京、濟南、上海、杭州、武漢、合肥等大中城市,在市場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0年成為安徽省僅有的三家、合肥市唯一的一家上海世博會蔬菜指定生產和供應基地。2011年新注冊申請了“千柳”、“濟龍”兩個蔬菜品牌。今年2月,我鄉生產的“千柳”牌杭椒被合肥市物價局命名為“合肥市特色農產品”。
我鄉蔬菜生產主要做到“四個統一”:一是統一補助政策。積極抓住市縣對設施栽培的獎補政策,鄉政府對新建設施栽培種植戶每畝大棚給予4000元的獎補。二是統一技術服務。長年聘請兩名和縣技術人員駐鄉入戶親臨指導;加強肥東富達蔬菜協會等蔬菜專業合作社建設,充分發揮蔬菜合作社的作用,為廣大種植戶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三是統一土地流轉。為了形成規模經營,鄉村積極做好協調服務,進行土地集中流轉,辦理土地流轉手續。四是統一配套建設。為完善蔬菜生產基地基礎設施,鄉逐年加大對新建蔬菜基地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為大棚蔬菜基地的生產提供便捷條件和有利保障。
2011年抓住農業綜合開發機遇,新建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占地800多畝,園區計劃投資3000多萬元,其中基礎設施投入約400萬元,計劃新建溫控大棚50畝,連棟大棚100畝,8米跨度鋼架大棚600多畝,目前正在建設中。園區建成后將大大提升我鄉設施栽培的質量、品位和生產水平。今后,我們將結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每年引進1—2家大型農業企業入駐牌坊,并在現有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繼續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步引導我鄉農業產業向休閑、觀光等城郊型、體驗型農業發展轉型,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增強我鄉經濟實力,提升牌坊對外整體形象。
牌坊鄉“打響民族牌,做好菜文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