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謀劃不是閉門造車,要主動走出“材料堆”,用腳底板丈量民情,讓工作“靶向”始終對準民生“靶心”
工作中,假如缺乏對客觀規律的敬畏、對群眾智慧的汲取、對復雜系統的駕馭,再好的想法也可能在實踐中變形走樣。比如,有的干部習慣用主觀判斷置換群眾呼聲,將經驗慣性誤作實踐標準,導致政策落地與群眾需求出現偏差;有的過度追求理想化目標,忽視地方資源條件和實際承載力,使規劃淪為紙上談兵;有的機械照搬上級要求,缺乏因地制宜的創造性轉化,導致措施水土不服。兼顧“想得好”與“做得好”,既要深謀遠慮,也要真抓實干,實現出發點與落腳點的統一。
道不虛談,學務實效。破除想法與做法間的落差,首先要謀得準、謀得實,善于對復雜形勢進行科學分析,對潛在問題進行精準預判,對發展趨勢進行準確把握。想問題、作決策時,既要考慮當前實際情況,又要著眼長遠發展需求,既要看到有利條件,又要正視困難挑戰,確保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避免盲目蠻干、無序推進。尤其在改革攻堅領域,要以系統思維統籌全局與局部、當下與長遠的關系,確保每一項決策既符合群眾期待,又經得起實踐檢驗。科學謀劃不是閉門造車,要主動走出“材料堆”,深入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用腳底板丈量民情,在面對面交流中捕捉群眾真實訴求,讓工作“靶向”始終對準民生“靶心”。
事求可,功求成。踐行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才能讓善意不懸空、政策不跑偏。為民服務不是一錘子買賣,若缺乏因地制宜的落實智慧,再好的頂層設計也會變為空中樓閣、鏡花水月。黨員干部要錘煉“一竿子插到底”的落實能力,在吃透政策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地域特點、發展階段等因素,將原則性要求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路徑。要勇于擔當、敢于負責,面對急難險重任務不退縮、不推諉,挺身而出、主動作為,
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見效。面對執行中的新矛盾、新問題,既要保持戰略定力,也要靈活運用底線思維、預留彈性空間,在堅守政策內核的前提下創新方法,讓執行既有力度又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