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用群眾語言,多一些“大白話”“家常話”,少一些專業術語、抽象概念,更不能“車轱轆話”來回轉,滿嘴油墨味、缺少煙火氣
領導干部帶頭上黨課,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延安時期,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帶頭走上講臺,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信手拈來的例證、深入淺出的闡釋,解疑釋惑、凝聚力量。當前,全黨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基層領導干部要帶頭講好專題黨課,以直白樸實的“鄉音”為橋,以基層黨員喜聞樂見的形式為槳,將紀律規矩之舟劃入人心深處。
紀律規矩條目多、要求細,如同織網的經緯線,每條細則都清晰勾勒出行為的邊界與尺度。專題黨課若只滿足于“傳聲筒”角色,生硬地將“邊界”與“尺度”照本宣科于田間地頭、車間社區,難免會陷入“言之諄諄,聽之藐藐”的尷尬境地。講臺低一寸,慧炬高一丈。鞋底沾滿了泥土,專題黨課才能更有溫度。現實中那些“臺上講得口干舌燥,臺下聽得昏昏欲睡”的現象,其癥結正在于講者未能俯下身來,將宣講內容轉化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鄉音”與身邊事理。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一聲聲“鄉音”就是推動紀律規矩“過河”、抵達黨員心靈彼岸的無形之橋。要區分農村、城市社區、機關、民營企業、新興領域等不同黨員群體,精心打磨語言,精心選取案例,把話講到黨員的心坎上。要善于用地道流利、接地氣的鄉音鄉語解讀條例條款,在方言土語中點明“可為與不可為”的界限,讓紀律紅線在鄉音俚語中清晰可感,不再是懸于高堂的冰冷戒尺,而是成為融入日常的行為自覺與清風正氣。要善用群眾語言,多一些“大白話”“家常話”,少一些專業術語、抽象概念,更不能“車轱轆話”來回轉,滿嘴油墨味、缺少煙火氣。
講好專題黨課,難在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要把紀律規矩嵌入基層黨員切身可感的“身邊案”“眼前事”中,在剖析基層微權力運行中辨明是非曲直,并輔以拉歌式問答、生活俚歌敘事等形式的生動演繹,讓大家聽得進、記得住、有共鳴。要聚焦“一頓不該吃的飯”“一張不該報的票”“一次優親厚友的評議”,用鄉土案例“解剖麻雀”,使紀律規矩在生活場景中具象化,如鹽入水般融入生活肌理。
真正有效的專題黨課絕不是單向灌輸,而是深入淺出地引導黨員明紀律、不逾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構建價值認同。面對黨員的困惑,要不遮掩、不回避,有什么說什么,該批判的批判、該反思的反思,在“板凳會”“屋檐下”的坦誠交流中,既講清紀律剛性,也聽取黨員意見。專題黨課講得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要讓群眾來監督、讓黨員來評議,使專題黨課成為雙向凈化、共同監督的熔爐,促進“講者”與“聽者”攜手并進、陽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