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遇”,是組織搭建的廣闊舞臺,是服務群眾、攻堅克難的扎根機會,而非個人預設的職位和待遇,與其糾結于“遇”之遲速,不如專注于“才”之厚薄
“懷才不夠”與“懷才不遇”,一字之差,含義相去甚遠。將一時崗位安排、進步快慢視為“遇”的評價標準,忽視了“才”的檢驗需落腳于實踐和人民認可,就容易沉溺于“不遇”之嘆,錯失成長良機。
現實中,少數年輕干部身處基層一線,卻對那些看似瑣碎、繁雜的日常小事不屑一顧,自恃才華出眾,總覺舞臺太小、伯樂難尋,憂心自己這匹“千里馬”被塵世埋沒,深陷自怨自艾的泥沼。真正的“遇”,是組織搭建的廣闊舞臺,是服務群眾、攻堅克難的扎根機會,而非個人預設的職位和待遇,與其糾結于“遇”之遲速,不如專注于“才”之厚薄。摒棄“懷才不遇”的消極態度,多反思自身“懷才不夠”,方能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挑重擔的棟梁之材。
以忠誠擔當破政治素養之“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真正的“懷才”,首要在于“懷忠誠之德”。諸多案例表明,年輕干部出問題,主要還是出在“德”上,出在黨性薄弱上。干部是否懷才,應時常檢視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深刻反思自己在重大政治考驗面前,政治定力是否堅如磐石;在關鍵時刻重大任務來臨時,能否挺身而出、勇挑重擔;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是否能堅守底線、不為所動。應以平和的心態看待名利、得失與榮辱,保持清醒頭腦,校準思想坐標,提升修養定力,主動將個人的成長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宏大格局中,掙脫“懷才不遇”的狹隘思維束縛,在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偉大征程上,實現價值升華。
以躬身實干破實踐能力之“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年輕干部成長成才的最佳課堂,也是檢驗其能力水平的試金石。把處理群眾家長里短看作大材小用,實則是未能參透“大”與“小”的轉換哲學。百姓的柴米油鹽看似微小,卻始終是共產黨人念茲在茲的“國之大者”,那些看似細碎的工作,其實是將“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幸福增量。年輕干部應少抱怨“英雄無用武之地”,把改革發展、維護穩定、服務群眾等急難險重一線作為施展抱負的廣大舞臺,做到身入心入,當好行動派,堅決摒棄局外人、旁觀者心態,在辦好民之小事中感知群眾冷暖,穩步提升自身能力,在風雨洗禮中練就過硬本領,在向下扎根中成為“大材”,讓奮斗的青春更加出彩。
以勤學善為破本領恐慌之“憂”。當今時代,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猶如閃電般迅猛,新技術、新領域、新問題不斷涌現。懷才夠與不夠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年輕干部若僅滿足于吃老本,必然陷入本領恐慌的焦慮困境。不能積極主動提升自我,反而將工作推進過程中遭遇的困難與挫折一概歸結于難逢知音,無疑是掩耳盜鈴式的自我麻痹。要樹立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理念,善于從實踐經驗中尋找破題之策,從失敗教訓中汲取智慧養分,不斷接受新鮮事物、更新知識結構,切實提升解題能力。唯有保持本領恐慌的憂患意識自我加壓,秉持時不我待的緊迫思維加速成長,才能擺脫時運不濟的消極認知,打破怨天尤人的精神內耗,在新時代洶涌澎湃的浪潮中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