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科技人才創新創業,不光要有“慢不得”的服務理念,也要有“等得起”的戰略耐心。唯有以慢功夫培育人才,以長遠眼光布局創新,方能讓更多創新的種子在深厚的沃土中扎根,在寬容的環境中綻放。
科研成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無數次嘗試和調整;科研人員不能一夜成才,需要一定的“生長期”。這不僅是人才成長的規律,更是科技創新的必然要求。若只強調出成果,而不關注“有價值”;一味“抓進度”,而不“給溫度”,只會讓本應探索未知的實驗室變成了“流水線”,讓人才忙著短期沖刺,失去了跑完全程的體力。“靜待花開”方能“花香滿園”。不妨多一些“等得起”,少一些“逼得緊”,讓科研回歸追求真理的本質,讓更多高層次人才“穩穩地長出來”。
“等得起”也要“托得住”。要給足人才安心工作、安穩扎根的時間與耐心,鼓足人才大膽創新、從容試錯的自信與底氣。評價體系打破桎梏,育才評才不唯資歷、項目申報不設門檻,才能讓有為者脫穎而出;容錯機制為科研試錯兜底,才能讓創新者卸下“輸不起”的包袱,安坐“冷板凳”、深耕“無人區”;人才服務體系覆蓋生活、科研全場景,才能為攻堅者解決后顧之憂,把“等”的耐心轉化為“進”的底氣,讓人才輕裝奔赴探索未知的道路。
支持人才創新,不能光靠被動等,也要主動給,更要全力促。結合城市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和優勢特點,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關鍵核心技術、未來產業方向等,制定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藍圖。當好人才長跑的“補給站”,持續壯大耐心資本,為早期創意提供“第一桶金”,為短期難見效的項目提供長期穩定支持。做好耐心陪伴,多聽聽他們的看法和意見,解決人才的大事小情和后顧之憂,讓人才感受到溫暖和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