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石塘鎮不少農民洗腳上岸、異地發展,其中外出至“長三角”一帶經濟發達地區的流動黨員有300多人,由于黨員成份、生活環境及思想意識形態趨于復雜化,致使管理難度加大。針對這種情況,石塘鎮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創新工作機制,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五聯”互動管理與服務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相聯,拓寬黨員發展空間。石塘鎮地處肥東中北部,人多地少,剩余勞動力較多,群眾外出創業致富的愿望非常迫切。針對這一情況,駐滬企業黨委充分發揮組織優勢、政策優勢、人文優勢和黨員企業家人緣廣、信息靈、信譽好等優勢,通過黨員聯黨員、黨員帶黨員、黨員助黨員、黨員幫群眾等形式,為外出黨員群眾提供用工信息、技能傳授等方面的服務,引領家鄉人員外出創業,使石塘鎮及其周邊地區到上海市務工人員達20000多人,有效拓展了家鄉黨員群眾的發展空間。目前,石塘鎮駐滬企業已發展到近200家,其中黨員企業主120多家,資產上千萬元的有100多家,上億元的有8家,駐滬企業的汽車修理和銷售業務在上海已小有名氣。
二、加強與駐地黨組織相聯,暢通培養服務渠道。針對流動黨員分布點多面廣的現狀,流動黨組織十分注重加強與流入地黨組織的溝通聯系。石塘鎮駐滬企業黨委與上海市閔行區有關街道黨工委建立了雙向共管機制,保持經常性聯絡,加強互動。比如,我們建立發展黨員工作“雙培養”機制,對入黨積極分子各確定1名培養人,定期進行考察鑒定。通過聯系協調,強化合作,有效解決了單純依靠流動黨組織難以解決的問題。2007年,在上海通冠進口汽車修理廠務工的石塘籍農民工梁某因交通事故死亡,肇事車輛逃逸。駐滬黨委下轄的四通黨支部多方努力,在當地黨組織和交警部門共同協調下,依法妥善處理了這件交通事故糾紛案,維護了外出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三、加強與務工人員相聯,建立聯系幫扶機制。“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朝難”。針對外出老鄉的所想所盼,駐滬企業黨委負責人多次深入企業和在滬務工人員中,了解情況,掌握動態,幫助解決問題。研究制定了黨委成員聯系黨支部、骨干黨員幫扶困難黨員、黨員企業家結對特困群眾等制度,引導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團結帶領外出黨員群眾艱苦創業。面對國內金融市場調控的沖擊,駐滬企業黨委多方“牽線搭橋”,引導企業家們相互拆解資金,互幫互助,共度難關,有效解決了一時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當得知外出人員陳振漢在籌辦企業時資金有較大缺口后,駐滬企業黨委書記張羽展主動予以協調,從其他肥東籍黨員企業家那里擔保30余萬元,使陳振漢如期成立了上海漢音電子有限公司。公司現已正式運營,并吸納100多名肥東籍農民工進廠務工。針對企業家楊大來、開景升兩企業融資困難的實際情況,黨委專門安排人員上門做工作,加強聯系和協調,促成他們“強強聯手”,各投資1000萬元,在上海市閔行區虹中路聯合成立新的機械修理公司,順利實現了擴大再生產,使企業逐步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四、加強與駐地企業家協會相聯,搭建返鄉創業平臺。2008年3月,在石塘鎮黨委和縣工商聯的牽頭組織下,石塘鎮駐滬企業家協會成立,共發展會員80多家。協會成立后,駐滬企業黨委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大力實施“鳳還巢”工程,更好地為家鄉經濟發展服務。通過不定期地組織召開鄉親聯誼座談會,介紹家鄉發展情況,宣傳家鄉招商引資政策,溝通思想感情,并積極動員他們返鄉創業。張圣海、丁守文、丁守勝等8名駐滬黨員企業家,成立安徽龍城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與石塘鎮政府簽定投資協議,在馬集居委會石長路段“合肥肥東新區重工機械產業園”征地100畝,投資1.1億元建10萬平米標準化廠房,引進一條高標準的起重機械生產線,為家鄉提供500多個就業崗位,年產值可達1億多元。黨員企業家梁立權在肥東新區投資3000萬元成立合肥通冠機械有限公司,投產后年產值可達5000萬元。近年來,共協助肥東縣政府和石塘鎮政府成功招商10多家,引進資金3.2億元。
五、加強與家鄉黨組織相聯,夯實作用發揮載體。駐滬企業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致富不忘桑梓,注重發揮流動黨組織和黨員的“雙向帶動”作用,努力促進農民增收,支援家鄉建設,帶動家鄉發展。2008年起,駐滬企業黨委下轄的9個黨支部就分別與石塘鎮的9個村(居)黨支部結成對子,落實“雙向承諾制”,實施“村(居)企聯建”,廣泛開展“送就業崗位下村(居)、送創業項目下村(居)、為家鄉辦一件實事好事”的“兩送一辦”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活動開展以來,外出黨員先后送1600多個就業崗位到村(居),引導石塘鎮1萬多人到上海的企業務工,幫助家鄉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介紹創業項目30多個,為家鄉辦實事好事50多件,捐款達1000多萬元,促進全鎮農民人均增收600多元。石塘鎮籌建敬老院,駐滬企業黨委得知后迅速在外出黨員中發起倡議并得到了積極響應,大家紛紛慷慨解囊,捐資60多萬元建起了一座花園式敬老院,全鎮40多位孤寡老人搬進新居,實現了老有所養。